二十年来,地处毕节市黔西县东北角的花溪彝族苗族乡种树万株,育林造林10万亩。这个乌蒙山麓的少数民族乡镇,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精神向贵州的生态建设事业交出了一份醒目的答卷。 年,该乡森林覆盖率52.6%,如今达81.3%,曾经极目可见的“秃头山”成了美丽的“花果山”,生态脆弱的标签被彻底撕掉。年,该乡荣获“全省森林乡镇”,展开了百姓富生态美的动人画卷。 花溪乡青脆李喜获丰收,吸引游客前来采摘 修筑“生态墙”环境变化大 花溪乡辖区面积81.9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1万人。上世纪90年代,因开荒种地、滥砍滥伐成为毕节试验区生态脆弱贫瘠的一个样本。 本世纪初,该乡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林业工程,对生态植被进行修复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地群众吃上了“生态饭”。在获得生态补偿金和优质动植物资源的同时,部分群众还端上了护林员这个“铁饭碗”。 年7月22日,花溪乡耿底村猕猴桃挂满枝,果农吕江林在查看猕猴桃长势(冯海军摄) 时下,走进沙坝村退耕还林地,护林员尚支红等人年种下的松树已有大碗口那么粗,年底种下的藏柏已有1米多高,绿油油的森林不断吐露着芳香。 “今年的雨量非常大,这些树林就像海绵一样把雨水吸住,再也没有造成洪水冲毁庄稼、房屋的情况。”指着几十年前修建在村口的防洪墙,尚支红感慨万千。 年7月22日,花溪乡耿底村猕猴桃挂满枝,果农吕江林在查看猕猴桃长势(冯海军摄) 在花溪乡,像尚支红这样的护林员有95个,他们即是植绿护绿人,又是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宣传巡查员,平均每人每月领取工资元。 据该乡林业环保站负责人周忠禹介绍,年以来,全乡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特色经果林种植等生态林业工程,累计发放生态补偿金和种管补助金达万元,家家户户都享受到了生态惠民政策。 念好“山字经” 吃上“林下饭” “今年,我乡挖陇等4个村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27亩,涉及补助资金余万元。富饶的生态资源已成为人民群众的‘绿色银行’。”花溪乡林业工作分管领导穆勇说。 森林覆盖率高了起来,林间野生的食用菌、中药材等就多了起来。除了获得政策补偿,勤劳的当地群众还在“绿色银行”采“山货”,发展林下种养殖,大力释放生态红利。 “山林里的香菇、五倍子等都是价值高的东西,这片山林就是我们老百姓的‘聚宝盆’。”安作村村民王建文夫妇,是进山采香菇和中药材的能手,王建文说,他家靠采“山货”就能增收近万元。 花溪乡安作村护林员用手丈量树木(冯海军摄) 在王建文看来,保护好生态资源,就是保护好村民赖以生活的“靠山”。他说:“以前乱砍乱伐现象多,我们村里水土流失严重,辛辛苦苦种下去的庄稼,每逢下大雨就被冲走。如今到处是森林,空气清新,我们靠着林子一年的收入比以前种包谷还多。” 山野翠色养人眼,林下致富路更宽。据了解,在花溪乡,像王建文夫妇一样每年靠采“山货”获利的群众就有户以上。 建好“花果园”鼓起钱袋子 年来,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和产业扶贫项目大潮的引领下,花溪乡制定了“念好山字经·建好花果园”的战略,因地制宜种植经果林,发展农旅一体化产业。 年,丰坪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成功在原来只生长蕨类植物和野草的荒山荒坡上种植红心猕猴桃亩。今年,满山的猕猴桃挂满枝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 花溪乡耿底村猕猴桃(冯海军摄) “村民们看见猕猴桃见效了,都想把荒山荒坡种成花果园。”丰坪村党支部书记高忠桥说,该村将把种植面积扩大到亩。 走进花溪乡沙坝村,四野一片葱茏。该村通过打造千亩精品水果基地,实现了山上有彩色树林、山下有富饶果园的有效衔接。该基地种有猕猴桃、百香果等特色精品水果10余个品种,带动当地余户群众增收余万元。 “我准备今后开个农家乐,让来水果基地的游客吃上农家菜,我在家门口就吃上‘旅游饭’了。”沙坝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李艳说。 目前,花溪乡以猕猴桃、李子、刺梨为主的3万亩经果林已逐渐进入挂果期,将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汪瑞梁 通讯员冯海军 编辑顾野灵 编审李凯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21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