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学刚坐下来,没聊几句又被妻子叫进了厨房。 农家乐的生意不错,加上自有手工产品“竹叶黄粑”销量可观,赵玉学两口子成了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大忙人。 利用自家独栋两层楼安置房开办农家乐半年来,赵玉学保守估计收入在5万元左右。不用外出务工东奔西走,能照看正在上学的小孩,赵玉学觉得生活有了奔头。 从十几岁开始,赵玉学走南闯北,先后到过贵阳、清镇、莆田、慈溪、温州、台州等地,作为打工人,什么活挣钱他就干什么。那时的出走,迫于生计。如今的回归,安居乐业。 是脱贫攻坚的阳光照亮了这片土地。走进化屋村,远眺乌江源百里画廊,目之所及欣欣向荣,传之耳畔欢声笑语,人民群众生活大变样,随处可见“小康”的幸福景象。 赵玉学农家乐(席忞禾摄) 新生活与新变化 路,蜿蜒盘旋半山,在经历了奇幻的33道拐后,化屋新村映入眼帘。 以前外出赶集要走上两个小时的山路,现在“一脚油门的事”。 以前透风漏雨的茅草屋,现在变成了青瓦白墙小洋楼,家家户户小院落,“江景房”住得舒适安逸。 以前群众用水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取,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以前村里简陋的教学点,现在变成了安全舒适、设备齐全,拥有现代化数字教学条件的优质校园。 过去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现在是送医上门,住院费可用合医报销,紧急时还可以远程医疗会诊…… 行走在乌江六冲河畔,“观光感”十足,仿佛人在画中游。 杨国锋今年38岁,是土生土长的化屋村人,黔西市委组织部下派到化屋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在他看来,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是化屋村这些年发生的最大变化。 “人均耕地面积少,仅1.2亩,80年代的化屋村粮食短缺是常态,许多人家都要靠借粮维持,实在没吃的,就只有吃山上的野果充饥。”杨国锋回忆,到了90年代,东风水电站建成投用后,打渔成为一部分化屋村民的主业,最多时全村有52户从事渔业,直到乌江禁渔后全部退捕上岸。 化屋村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全村户人,其中苗族户人,占比96.7%。年,全村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收入从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 以赵玉学家所在的安置点为例,按照人均25㎡、一户一栋的标准,年4月30日,34户名苗族同胞正式搬迁入住,告别了原来水电不通、交通不便、住房简陋的生活环境。搬迁后,一部分村民外出务工,一部分到村里的合作社就业,一起搞特色种植养殖、旅游服务、刺绣蜡染等产业,告别了旧日子,过上了新生活。 化屋之变,是“全面小康,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的生动印证。 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扶贫搬迁安置点(史开心摄) 产业就业“家门口” 和妻子常年在外务工的王光元,住进新房后就再没打算出去了。 在村集体的带领下,王光元运用在外学习的养殖技术发展了乌鸡养殖,目前养殖有羽左右,市场价约12万元。他和兄弟两家合作开办农家乐,年收入超10万元;妻子杨艳还利用空闲时间给扶贫车间制作蜡染刺绣工艺品,增加额外收入。 从王光元的世纪农家乐步行到村扶贫车间,仅需2分钟。目前,扶贫车间共吸纳了19名苗族妇女稳定就业,还有50余名绣娘在家制作后以计件方式获取报酬。 “扶贫车间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既传承民族技艺,又促进村民就近就业增收。”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尤华忠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外地影艺公司表演服订单缩减,“目前接到最大的一笔订单是黔西教科局定制的套校服,金额万元。” 农家乐、苗绣加工厂、黄粑加工厂——化屋村的产业业态是多元的。杨国锋引着记者比画了一个手势,就在扶贫车间不远处,还有14个蔬菜大棚。 走近一看,大棚内结满了千禧圣女果,红彤彤的挂在枝头,十分惹人喜爱。 “14个大棚占地面积平方米,上半年种植圣女果,预计产值9.8万元;下半年种植草莓,预计产值27万元。”杨国锋介绍,目前全村还种植经果林亩,覆盖户人,其中玛瑙樱桃亩、五星枇杷亩、蜂糖李亩。 产业就业“两业”齐头并进,化屋村村民不出家门富了口袋。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这里的生活图景将变得更加绚烂多彩。 “农文旅”深度融合 碧绿的乌江水、蔚蓝的天空、险峻的山脉,融合成化屋村独有的壮丽风景,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记者在化屋村码头遇见两位来自贵阳的游客,他们在附近的民宿住了一晚,正准备乘坐游船欣赏乌江风光。 化屋村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苗族村寨,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浓厚,有拦门酒、跳花坡、篝火舞等民俗,更有多声部民歌、打鼓芦笙拳舞等经典文化传承,苗族芦笙舞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贵州个魅力苗族村寨”等荣誉称号。 乌江源百里画廊与民族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构成化屋村旅游业的“卖点”。随着游客增多,民宿、农家乐、经果林产业以及苗绣蜡染等“旅游业+”业态蓬勃兴起。 平时,进入化屋村的游客平均每天人,节假日则增至人,目前全村有农家乐32家、民俗18家、游船35艘,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码头上一位值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一艘游船年收入约8万元;今年2月份以来,一艘游船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40万元,这让他们充满干劲。 为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化屋村还搭建了“智慧旅游”数字化平台,在全村安装了3套“5G+VR慢直播设备”,采用度全景摄像头,连接VR慢直播,打造乡村旅游的升级版。 昔日以贫困著称的穷山恶水之地,如今已变为集观光、采摘、农家乐、露营、度假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村,世代受贫穷困扰的苗家儿女,迎来千年蝶变,大步迈入富美生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席忞禾李清 编辑毕文君 编审吴文仙李冰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9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