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陈健,年1月任职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金兰镇党委书记后,我与全镇干部群众一起,战贫斗困,攻坚克难,不断努力,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
哈冲,是金兰镇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也是我扶贫路上最深刻的记忆。
瓦房村哈冲苗寨是金兰最偏僻的村民组,面临大河,背抵悬崖,居住着15户苗族同胞。他们世代靠打鱼、种植生姜为生,出寨子就靠一条水路,或从后面的悬崖上“扒岩出山”,很多群众一辈子没出过苗寨。陈健在哈冲苗寨走访年,根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我们经详细研判后将哈冲苗寨的15户村民列为搬迁对象。
要搬到县城的消息传到苗寨后,村民们不搬迁的态度十分坚决,包村领导带着村支两委干部去做了几次思想工作都无济于事。这个情况,我也十分着急。这不只是要完成搬迁任务,更是关系到十多户村民的安全和发展问题。只有搬迁,才能改变他们世代贫困的局面,这是他们最好的选择。陈健在哈冲苗寨走访我同瓦房村包村领导、分管搬迁工作的同志、村两委干部、杨绍书老师及瓦房村的离任支书徐登平一起,分析村民不愿意搬迁的原因。
文化程度低、不懂汉语、从来没去过县城、害怕搬到县城后被人排挤……种种原因,让他们对搬迁十分畏惧。
杨绍书老师是苗寨里文化最高的人,当了30多年的老师,徐登平老支书也干了30多年的村干部,他们在苗寨里比较有威望,对当地村民的情况也比较了解,我听不懂苗语,杨绍书老师还能帮忙当翻译,所以我特地请了他们带着我挨家挨户做劝导工作。陈健在哈冲苗寨走访我告诉他们,不要担心去县城没有生活来源,县城有更多更好的机会,锦绣花都为了方便搬迁孩子上学,修建了配套的幼儿园,还要建小学,孩子们搬去后上学非常方便。我还给他们承诺,一定会想办法确保他们搬出去后稳得住,不会不管他们……
由于白天工作太忙,考虑到村民白天也要去地里劳作,杨绍书老师也要上课,所以大多数时候我都是下了班再去。记得有一次我刚到哈冲苗寨的一个村民家坐下来,就接到县里开会的通知,那个会不能请假,而且距离开会的时间只有1个多小时,我不得已立马返回。我当时一心急着赶回县城开会,一口气从哈冲苗寨爬到瓦房村的文华三组的坝子里,仅仅用了30分钟,平时我都要走50多分钟,累得我坐在车上半天都喘不过气来。哈冲苗寨、锦绣花都史开心摄苗寨的村民都非常热情,每到一家,我和他们拉拉家常,解答他们对搬迁问题的各种疑惑,所以每次去都是走访了一至两户就已经晚上10点过了。村民们不放心我晚上一个人翻过悬崖回家,总是邀请我留宿,第二天天亮再回去。年至年,我前后去了哈冲苗寨20多次,在那里留宿了6次。
经过一年多挨家挨户地走访劝说,年5月,我们终于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村民全部搬离了哈冲苗寨。金兰镇干部帮哈冲村民搬家搬出大山,孩子们在城里的学校上了学,再也不用翻过蜂子岩、步行蜿蜒崎岖的毛狗小路近1个小时去上学了,大人们找了工作……哈冲的同胞们开启了新生活,摆脱了世代沿袭的贫困。
我很高兴能带着他们走出大山,奔向更好的生活。这一路上洒满汗水,但我着实欣慰。
如今的金兰,褪去了穷貌,换上了发展的新装,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在新时代的大道上。我相信,在全镇两万余名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金兰的明天定会更加美好。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翟培声通讯员 邓丽琴编辑肖慧编审王璐瑶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5976.html |